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普洱动态
走进省级非遗工坊:美酒飘香阿墨江 传统紫米酒酿出乡村振兴“新滋味”
2025-03-20   作者: 点击数:  
 索引号:  10214/20250320-00002  公开目录:  普洱动态  发布日期:  2025-03-20
 主题词:  文化  发布机构:  市文化馆  文  号: 

普洱·非遗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公示名单,普洱市有7家非遗工坊入选,市文化馆现对入选的非遗工坊进行宣传展示,分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加强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涌现出更多更好的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新举措。

墨江酒江酒业紫米封缸酒制作非遗工坊

墨江酒江酒业紫米封缸酒制作非遗工坊位于墨江县联珠镇班茅村,工坊总投资1000多万元,总面积3000多平米,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哈尼族紫米封缸酒制作技艺建设,进行紫米封缸酒的传承与研发、展销,是一家集文化传播、酒品制造销售培训于一体的非遗酒业工坊。

紫米封缸酒是哈尼人民千百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以中国地理标识原产地保护产品、云南省六大名米之首墨江紫米为原料,经过清洗、泡米、蒸煮、加酒药糖化、封缸发酵、压榨、煎酒、封缸贮存、加蜂蜜、过滤、灭菌、灌装封口等工艺酿造而成。紫米封缸酒属黄酒类,酒色棕红透明、醇香浓郁、醇甜爽口、回味绵长、风格独特。紫米封缸酒的酒度为11—18度,含糖11—18度,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

为了将这项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墨江酒江酒业有限公司每年投资近20万元用于紫米封缸酒制作技艺设施的维修保养、更新以及开展技艺传承活动,工坊现有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2人。

工坊不仅将优质产品推向了市场,还为当地带去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制作紫米封缸酒需要向农户收购大量紫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另一方面,工坊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特别是为妇女及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了灵活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扩宽销售渠道,工坊推出“紫米封缸酒”非遗伴手礼,入选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评选优秀作品名单,有效丰富墨江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产品供给。下一步,工坊还将尝试解锁“非遗+旅游”新模式,打造非遗体验区,让游客能沉浸式感受这一古老技艺的温度,促进文旅融合。

知道多一点

普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广博、绚丽多彩。目前,普洱市有省级非遗工坊10家,经营内容涵盖了民族服饰、茶叶、酒品、陶器等类别。

据不完全统计,非遗工坊带动就业人数总计9000余人。这些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让手艺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吃上“非遗饭”、捧起“金饭碗”,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让普洱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非遗工坊正成为解决村民就业、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增加村民收入、繁荣乡村产业的有力抓手,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动力。

来源:普洱市文化馆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