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机构

首页  >  正文
对政协普洱市五届二次会议第41号提案的答复函
2023-07-20   作者:市金融办 点击数:  
 索引号:  1055-/2023-0720001  公开目录:  提案议案办理结果  发布日期:  2023-07-20
 主题词:   发布机构:  市金融办  文  号: 

姜汝丹、马素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金融支持我市乡村振兴的提案(第41号)交我们办理,综合协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市金融部门积极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供给

(一)强化政策引领,加大总量投入。制定出台《普洱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十四五”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任务分工》《普洱市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激励办法(试行)》》《普洱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十项行动》《关于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意见的通知》《普洱市金融助力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工具,督促银行机构对全市103个乡镇执行责任包干,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截至2023一季度末,全市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20.65亿元,利率低至2%,有效撬动银行机构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全市涉农贷款余额615.34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52.07%,较去年同期上升2个百分点),同比12.54%;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8575956.98亿元,比年初增加23304.17亿元,占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174373户的49.18%,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户数5332123.63亿元。

(二)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服务功能。一是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坚持政策导向,全力支持“三农”事业发展。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农发行普洱市分行贷款余额127.99亿元,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比重20.8%,一季度累计投放2010.73亿元,其中,投向基础设施领域86.9亿元,投向涉农产业领域43.7亿元,投向粮棉油购销储领域80.13亿元。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截至2023一季度末,全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87.35亿元,比年初增加29.56亿元三是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支农支小作用,撬动更多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市11家在营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13亿元,支农支小占比92.59%5家融资担保机构(含省农担普洱办事处)在保业务8781笔、担保余额26.86亿元,支农支小占比100%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优化金融供给

(一)持续促进银行融资服务创新。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尽职免责、内部转移定价等内部制度,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有效满足农村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二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满足乡村振兴日益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如:思茅推出“隐蔽保理”和“存货抵押”融资模式,创新开展咖啡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村集体经济金融支持力度宁洱县发放全省首笔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东县创新运用应收账款质押方式发放耕地占补平衡贷款,创新“党建+乡政府风险补偿金+担保+村集体经济”融资模式;景谷、墨江、景东县创新推出肉牛活体抵押贷款;镇沅县推出首笔植物活体抵押贷款;景谷县开创云南省林业碳汇质押融资先河,成功发放全省首笔碳汇质押贷款“村集体经济贷”;澜沧县在古茶林—景迈山率先创建“金融诚信建设示范基地”,探索开发“政府增信+风险补偿基金+茶产业”的“产业贷”模式

(二)积极推动融资担保服务优化。一是积极探索“政银担”风险合作模式。2020年,省农担依托“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推出“721”惠农快捷贷产品,对该产品项下的担保业务实行“零费率”政策;2022年以来,通过与市、县(区)政府建立“政担”风险分担机制,实现思茅区和澜沧县内所有担保业务零担保费,截至20235月末,全市落地“零费率”担保业务共计67笔,担保金额1.23亿元二是引导融资担保机构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融资成本。2021年至2022年末,全市争取省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506.27万元,引导国有融资担保机构通过减费让利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868.76万元。

(三)持续加大保险保障一是持续强化政策性保险保障。2022年,市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包括水稻、甘蔗、天然橡胶11,其中,种植业完成投保面积187.03万亩,较年增长68.8%投保金额达6977.65万元,上年增长21.6%二是逐步完善特色保险服务积极探索开展特色保险试点,创新推出有机茶叶综合收益试点保险肉牛保险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19个品种,居全省首位2022年,全市农业保险实现原保费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20.17%,累计为辖内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风险保障196.56亿元,受益农户8.78万户次,受益金额1.3亿元。三是持续开展“防贫保”项目,为脱贫易返贫及边缘易致贫人群提供防贫托底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截至20234月末,10县(区)累计投保39万余人次保费785.27万元,累计赔付1049620.52万元,2023承保15.2,保费285.54万元,已赔付16196.45万元。

三、培育农村金融生态,深化金融供给

推动完善农村“两权”抵押融资服务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有效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自2016年景谷县开展试点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564687.5万元。

(二)不断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一是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不断改善村支付服务环境目前,全市共有18家银行机构,261个营业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4473031名从业人员,实现103个乡镇1073个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截至2022年末,全市办理惠农支付业务6.67亿元业务量位居全省第3二是持续强化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推动省联社普洱办事处选派农合机构103名金融人才到全市各乡(镇)脱岗挂职,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三)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程序和流程,推动创建和复评工作常态化,持续纵深推进各县(区)整村、整乡(镇)综合授信;探索建立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办法,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信贷发放的参考依据,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截至20234月末全市涉农机构共评定信用乡17、信用村859信用户31.08万户,贷款余额178.77亿元。

(四)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网点宣传前哨岗桥头堡作用,通过营业网点显示屏宣传标语、设置咨询台现场答疑解惑、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做好金融知识宣传,持续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月”“送金融知识下乡”“非法集资宣传月等宣传活动,有效提升农户金融知识的获得感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知识“七进”活动460场次,互动宣传覆盖人数92.5万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359次,触及消费者29.64万人次。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立足主业,发挥优势,互为补充,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市金管集团新设国有小额贷款公司,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协调建立市、县(区)农业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为更多农经营主体提供融资增信服务。

(二)进一步强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实际进行产品创新、优化服务模式、探索先行试点,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碳排放权、集体林权、保单等抵质押融资业务,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逐步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地方特色优势农险试点范围和财政补贴险种探索开展保险+期货、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出入境人车货等特色保险项目推动地方优势特色农险进一步扩面提质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持续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农户金融知识的获得感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积极开展线上+线下”金融人才培训,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人才队伍素质;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实现各县(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机制运用全覆盖;协同推动农村“三资”平台建设,规范农村资源管理,推动资源有序流转,盘活农村有效资产。

 

普洱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

                      2023年6月29日

                       

       

(联系人及电话:金融运行科马金迪,2122080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